1140920 《兒虐十大警訊:每個大人都該知道的守護孩子提醒》

最近看到一則本地新聞:
〈小三男童浴室昏倒搶救 4 天亡!身上有不明外傷〉。
雖然說致死真相是什麼還待釐清,但讓 Henry 醫師想起了曾經經手過的其他兒童死亡個案,其中不乏有些是兒虐個案。今天來分享十個「可能」是兒虐案件的徵象,大家可以注意身邊兒童有無疑似情況。
當然,這是根據文章內容,為您整理出的十個警訊重點條列圖卡:
疑似兒虐的十個警訊
- 1. 異常瘦小、營養不良: 體重、身高明顯低於同齡兒童,甚至有營養不良跡象。
- 2. 照顧者說詞反覆: 解釋孩子受傷原因時,說法前後不一或過於牽強。
- 3. 延遲就醫: 孩子受傷後,拖了很久才送醫治療。
- 4. 新舊傷痕遍布全身: 身上同時有不同時間、不同深度的傷口或瘀傷。
- 5. 異常受傷部位: 傷勢出現在不尋常的位置,如軀幹、背部、脖子。
- 6. 人為造成的型態傷: 傷口呈現特定形狀,如皮帶痕、巴掌印、菸頭燙傷。
- 7. 1歲以下骨折或頭部外傷: 輕微跌落卻造成骨折或顱內出血,應高度懷疑。
- 8. 受虐型腦傷: 孩子因搖晃或撞擊,導致腦部出血或水腫。
- 9. 受虐型骨折: 骨折型態不尋常,如肋骨骨折、多處長骨骨折,或新舊骨折並存。
- 10. 視網膜出血: 專業檢查發現眼底有廣泛、多層次出血,可能是「搖晃嬰兒症候群」。
(!) 異常瘦小、營養不良 (!)
孩子長不大,不一定只是天生體質。若發現明顯低於同齡孩子的體重、身高,甚至有營養不良的跡象,就需要特別關注,可能是長期得不到足夠的照顧與飲食。
(!) 照顧者的說詞反覆 (!)
當詢問孩子受傷原因時,如果照顧者的解釋前後不一致,或是說明方式過於牽強,這也是一個重要警訊。因為真正的意外,通常細節清楚,不會常常改口。
(!) 延遲就醫 (!)
孩子受傷後拖了很久才送來醫院,這常常是另一個危險信號。因為一般家長看到孩子受傷,多半會立即緊張就醫。若有拖延,必須思考原因。
(!) 新舊傷痕遍布全身 (!)
如果發現孩子同時有「新傷」和「舊傷」,這幾乎就是一個明確的警報。尤其是位置、深度不一致,顯示孩子可能長期遭遇不當對待。
分享一個臨床判斷工具:
TEN-4 BCDR
(Torso 身體、Ear 耳朵、Neck 脖子 – 4 歲)
(Torso Ear Neck – 4 Bruising Clinical Decision Rule)
意思是說:若是發現瘀傷在軀幹、耳朵、脖子,或是 4 歲以下孩子的瘀傷,都要非常小心。研究顯示,這個判斷規則有 97% 的敏感度及 84% 的特異度,是個非常實用的警戒指標。
(!) 異常的受傷部位 (!)
孩子自然跌倒時,多半傷在額頭、膝蓋、手肘。若發現瘀傷或外傷在「不尋常的位置」,例如軀幹、背部、脖子,那就需要懷疑是否為外力所致。
(!) 明顯有人為造成的型態傷 (!)
像是皮帶痕、巴掌印、煙頭燙痕,這些傷口外觀都很「有特徵」。另外,瘀傷顏色還可以幫助判斷時間:
- 紅色:1–3 天內
- 紫色:3–5 天內
- 綠色:5–7 天內
- 黃色:7–9 天內
- 褐色:10 天以上
同一個孩子身上出現不同顏色的瘀傷,往往代表持續性的傷害。
(!) 1 歲以下骨折或頭部外傷 (!)
自然跌倒要造成骨折或顱內出血,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 150 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例如床上或是椅子上跌落(這些狀況非常常見,Henry 醫師常常被問到),大多只會有輕微擦傷,不太可能導致骨折或腦出血。
如果在 1 歲以下的孩子身上看到這樣的傷勢,就必須高度懷疑。
(!) 受虐型腦傷 (!)
這是最嚴重的兒虐後果之一。孩子的腦部很脆弱,被搖晃或撞擊後,容易出現出血或水腫。而且有高達 60–80% 的孩子同時伴隨脊椎損傷。
(!) 受虐型骨折 (!)
常見的型態包括:
- (!?) 肋骨骨折(尤其是背側)
- (!?) 長骨多處骨折
- (!?) 骨折癒合中卻同時出現新骨折
自然跌倒很少造成這些型態,因此看到時要高度懷疑。
(!) 視網膜出血 (!)
這需要專業儀器檢測。眼底檢查若發現視網膜有廣泛、多層次的出血,尤其是雙側同時出現,幾乎不可能是單純跌落造成。這也是所謂「搖晃嬰兒症候群」的重要診斷依據。
以上為疑似兒虐的可能警鐘。雖然有些還是需要專業醫療檢測才能確定,不過大家還是可以放在心上。
若是發現身邊孩子有疑似的怪怪的現象,請勇敢不要猶豫,尋求醫療與社會安全網的協助。尤其在這少子化的社會氛圍下,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守護。
Henry 醫師提供線上即時諮詢服務,解決孩子的病痛,也解決您育兒時的無助。
Henry 醫師的個人連結:
👉 https://linktr.ee/drhenry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