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630《Henry 醫師報報》-- 台灣常見蚊蟲

1140630《Henry 醫師報報》-- 台灣常見蚊蟲

YA!! 放暑假了 ☀️

這是小朋友最期待的時候
但卻是身為家長的我們的噩夢啊
在家裡面面相覷,不知道要幹嘛
安排安親班、營隊,又要花一筆開銷💸

回想過去當學生時,根本沒想過父母有這樣的煩惱
真心感謝爸媽當年的耐心與栽培🙏


蚊蟲季來了!

每到這個季節:

✔️ 戶外活動變多
✔️ 衣服穿得少
✔️ 萬物生機盎然

結果? → 各種蚊蟲叮咬激增!

Henry 醫師最近明顯感受到
門診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有各式叮咬痕跡

暑假初期特別提醒
以下介紹 「台灣8大皮膚叮咬兇手」:


1️⃣ 蚊子

正在吸血的蚊子

吸血的是雌蚊,為了養卵需要人血
喜歡咬青筋附近
叮的點比較「分散」
可傳染疾病: 登革熱、日本腦炎、茲卡、瘧疾、屈公病


2️⃣ 小黑蚊

正式名稱叫台灣鋏蠓,超小約 1.5mm
潮濕戶外常見
多點多包,集中咬,癢爆
傳說中的:「紅豆冰」製造者


3️⃣ 跳蚤

大小約 1~5mm
草叢、地毯、空屋都可能有
特徵: 咬一下跳一下,走幾步再咬
表現:「一排疹子」或「三角形分布」,常咬下半身


4️⃣ 臭蟲

比跳蚤大一點,約 5mm
躲床鋪
特徵:「直線排隊」或「三角形」


5️⃣ 禽螨

不是塵螨!
0.5~1mm,肉眼難發現
寄生在鳥類身上
重點: 陽台有鴿子出沒就要注意
愛咬位置: 手臂、腰部、內衣周圍


6️⃣ 體蝨

1~1.5mm
包含頭蝨、陰蝨
傳染方式: 接觸、衣物
疹子表現: 細小紅點,不太腫大包


7️⃣ 恙蟲

郊外長草區最常見
<1mm,小到看不到
咬後5~7天出現:「黑色焦痂」
小心!
體內有立克次體,會反覆發燒、血液異常
嚴重時需住院,用抗生素治療


8️⃣ 隱翅蟲

1cm,橘黑色
不吸血,但體液超毒
不小心打死它,體液接觸皮膚→水泡、潰爛、留疤


為什麼小孩被叮「特別腫」?

家長常問:
「怎麼腫那麼大?是不是感染?」

Henry 醫師解釋:
✅ 小孩免疫系統還不成熟,或說「太天真」
✅ 每次遇到新入侵物質,免疫系統反應過大
✅ 大人早就有抗體,反應小甚至沒感覺

其實大多只是過敏反應,不是感染。


小結論 ✅

生活還是要繼續
戶外活動 & 親子時光無法取代

實用防護建議:
✔️ 使用戶外防蚊液、防蟲貼
✔️ 穿長袖長褲(記得選通風材質)
✔️ 室內清潔、貼身衣物與被褥除蟲
✔️ 若紅疹持續惡化、或合併發燒 → 趕快就醫!


Henry 醫師近況公告 📝

Henry 醫師將於7月離開現職
預計休息1個月
8月起到基層繼續服務

謝謝大家支持與陪伴!


📲 Henry 醫師線上資源

👉 線上即時諮詢

Read more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經過了一個月的休假,最近這一周開始在新地點工作。說實在的,心中難免有中年轉職的焦慮不安,有種「啊,也到這年齡了啊」的感覺。學習新事物稍微比較吃力一些,但還是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以謙卑學習的態度,繼續為各位服務。 另一方面,我赫然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出現的紅字變多了!糖化血色素破了 6.0,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也超標了,已然可以稱為是**「代謝症候群」,或是「糖尿病前期」**。雖然身為醫師,我常常看這類病人,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更能感受大家心中的焦慮感。 人生無常,有一天也可能像知名藝人突然面臨重大疾病。這對自身以及身邊所有愛你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震驚的事。因此,我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做好保健。在診所,我會更常接觸到慢性病患者,也期待能就自身的體悟及經驗擴散出去,提供更多健康服務及幫忙。 說到了「代謝症候群」,就讓我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吧。要被歸類為此疾病,要滿足以下條件: * 腰圍: 男生 > 90 公分;女生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成功的人,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做對,而是在重要的決定上,大多做對。 最近讀到這句話,很簡單,卻深刻。 我們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 回頭一想,自己幹過的蠢事還真不少。 研究顯示: 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出超過一萬個決策。 從「今天要不要洗頭」到「孩子生病該不該就醫」,大腦不斷在挑選、判斷、放棄。 這樣的「選擇疲勞」(decision fatigue),說白了,也是一種文明病。 🔍 醫師如何應對選擇困難? 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也常面臨許多關鍵但不容易判斷的選擇: * 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要不要用更強的藥? * 要不要找其他專科會診? * 要不要收住院,或是轉診? 有時候病情明顯,很好決定。 但更多時候,是模糊混沌的局面,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方向對不對、未來能不能調整。 🧠 面對「醫療選擇」,家長也常感到焦慮 不只醫師,身為家長也經常陷入猶豫: * 小孩咳嗽幾天,要不要吃止咳藥? * 是否該去第二家診所再看一次? * 是否要自費補充益生菌/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 上次聊完常見的蚊蟲叮咬後,果然收到不少家長來訊問診,有圖有真相,小朋友被咬完後出現的紅腫、水泡,常讓爸媽好焦慮。 但其實,有些看起來像是「被咬」的紅疹,其實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 這次 Henry 醫師獲得家長授權,要來分享一個「看起來像蚊子咬,但其實是病毒疹」的案例👇 🧒 小朋友臉頰出疹,像被打巴掌? 家屬傳訊詢問Henry醫師,表示小朋友: ☑️ 沒有食物過敏 ☑️ 沒吃新食物 ☑️ 沒吃藥 ☑️ 沒曬太陽 ☑️ 沒有感冒症狀 但: ✅ 前一天突然臉頰紅腫(不癢不痛) ✅ 右耳後腫脹不適 ✅ 整體精神活力良好 🧠 Henry 醫師一看就想到—— 這很有可能是**「傳染性紅斑」**,也就是俗稱的 「第五病」! 🦠 第五病是什麼? 這是一種由 人類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引起的病毒感染。 🔹 疹子特徵: 臉頰紅腫、像被打了一巴掌,又叫「蘋果病」🍎 接著身體會出現網狀花花的紅疹,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你好, 又到了和您分享臨床見聞的時間了! 今天想聊聊門診常遇到的狀況: 🔍 《B型肝炎反應異常》 體檢報告出現異常,該怎麼看、該不該補打疫苗? 📋 常見檢查項目與意義 大多數體檢會抽兩項: * HBsAg(表面抗原) → 有的話表示:目前感染中 / 是帶原者 * HBsAb(表面抗體) → 有的話表示:曾經感染痊癒 / 有抵抗力 結果如何解讀? * 只有抗原:可能是急性感染中 * 只有抗體:有保護力,可能是痊癒後或打過疫苗 * 都沒有:尚未感染,也沒有抵抗力 * 都有:比較複雜,可能是 * 正在感染,免疫反應剛啟動 * 曾打疫苗但感染到不同亞型病毒 建議過幾個月後追蹤,大多會變成只有抗體(代表有抵抗力) 解讀與建議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體 HBcAb核心抗體 解釋與建議 未具免疫力-無保護力 − − − 尚未感染,但仍有感染風險。建議接種疫苗。 免疫控制-有保護力 − + + 因過去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已康復且無傳染性。不需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