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620 <Henry 醫師報報>--優格與優酪乳

1140620 <Henry 醫師報報>--優格與優酪乳

在門診或是住院查房的時候,常常會有人詢問:「該不該補充益生菌?」
這個議題目前實在是一片紅海,各家廠商商品琳瑯滿目,每家都標榜自己的最好、有獨家專利技術⋯⋯
不過就法規面來說,這些「補充品」嚴格來說都是「食品」,而不是「藥品」。所以可以自行購買、不需要處方籤,但商品 不能宣稱有醫療效果,這市場就變成一大片灰色地帶:信任就買,不信就不買。


Henry 醫師並沒有推薦任何一家益生菌產品,僅想說含有益生菌的產品,其實在一般超商就買得到,比如:「優格」「優酪乳」—— 這些可統稱為 發酵乳製品,會發酵就是因為內含活著的「好菌」,例如:

  • 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 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 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下次請仔細看成分,通常至少含兩種以上。這些好菌進入消化道後,會代謝產生我們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 短鏈脂肪酸,可以幫助我們:

  • ➡️ 參與脂質合成、減少脂肪囤積
  • ➡️ 刺激 GLP‑1 分泌(就是瘦瘦針成分)
  • ➡️ 降低慢性發炎、強化腸道免疫力
  • ➡️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穩定血糖
膳食纖維→腸道益生菌代謝→短鏈脂肪酸

不只這些,這些菌種也能將肝臟分泌的「膽汁」再升級為「次級膽汁酸」,然後更進一步調控新陳代謝,使身體偏向「燃燒脂肪 + 逆轉慢性發炎」。每天吃一份對的發酵乳,就能在體內幫助逆轉很多壞的代謝喔!

經過一系列反應後產生次級膽汁酸(DCA, LCA, UDCA)

但如果想更有效發揮上述好處,選購發酵乳製品時要注意以下細節:

  1. 含菌量:至少要 > 10⁷ CFU/g,也就是每毫升要含 1,000 萬個菌落。
  2. 建議原味無糖:但原味比較難吃,可加堅果、莓果、香蕉或蜂蜜調味,還可能刺激食慾。
  3. 優格 vs 優酪乳:本質相同,都是以牛奶為基底,用好菌發酵。優格(固態)含菌濃度較高,若不想喝太多水又想補菌,就選優格。
  4. 食用時間:優格建議當作早餐一道料理一起吃,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脂肪酸產出;飯後 1~2 小時也可以兩者都吃。
  5. 搭配益生質:別忘了吃了這麼多益生菌,也要同時給益生菌補充它的食物啊,才能讓菌活得好。例如全穀根莖(地瓜、燕麥、藜麥、豆類)、蔬菜水果(洋蔥、大蒜、蘆筍、香蕉、蘋果等)。
  6. 乳糖不耐也能吃嗎?:事實上,大部分乳糖已被菌分解成乳酸與短鏈脂肪酸,所以是可以吃的。可能會發現喝牛奶會拉肚子,但吃無糖原味優格卻沒問題。不過要注意的是,腸胃若還是不適可能跟其他添加物例如香料、加糖、過度增稠劑有關,要更精選產品項目喔。
  7. 會脹氣、逆流嗎?:建議小口慢慢喝、不要喝冰的、不要空腹食用。若對牛奶蛋白過敏,則可選擇植物性優格。

以上略分享 Henry 醫師對於益生菌攝取以及市售發酵乳製品的看法。我認為 6 個月以上的嬰兒就可以開始嘗試這些產品,不用吃多,一次 1~2 口,就是在幫腸胃道建立「腸道好菌王國」。

➡️ 促進消化
➡️ 幫助排便
➡️ 調整體質

大家可以試試看!


🆘「高燒不退、嘔吐腹瀉、食慾不振、連日狂咳、劇痛大哭」
當孩子正經歷上述病痛時,照顧者一定心急如焚。
Henry 醫師提供線上即時諮詢服務,解決孩子的病痛,也陪伴育兒者度過無助時刻。


📌 Henry 醫師的個人連結:
➡️ https://linktr.ee/drhenrychu

Read more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經過了一個月的休假,最近這一周開始在新地點工作。說實在的,心中難免有中年轉職的焦慮不安,有種「啊,也到這年齡了啊」的感覺。學習新事物稍微比較吃力一些,但還是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以謙卑學習的態度,繼續為各位服務。 另一方面,我赫然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出現的紅字變多了!糖化血色素破了 6.0,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也超標了,已然可以稱為是**「代謝症候群」,或是「糖尿病前期」**。雖然身為醫師,我常常看這類病人,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更能感受大家心中的焦慮感。 人生無常,有一天也可能像知名藝人突然面臨重大疾病。這對自身以及身邊所有愛你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震驚的事。因此,我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做好保健。在診所,我會更常接觸到慢性病患者,也期待能就自身的體悟及經驗擴散出去,提供更多健康服務及幫忙。 說到了「代謝症候群」,就讓我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吧。要被歸類為此疾病,要滿足以下條件: * 腰圍: 男生 > 90 公分;女生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成功的人,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做對,而是在重要的決定上,大多做對。 最近讀到這句話,很簡單,卻深刻。 我們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 回頭一想,自己幹過的蠢事還真不少。 研究顯示: 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出超過一萬個決策。 從「今天要不要洗頭」到「孩子生病該不該就醫」,大腦不斷在挑選、判斷、放棄。 這樣的「選擇疲勞」(decision fatigue),說白了,也是一種文明病。 🔍 醫師如何應對選擇困難? 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也常面臨許多關鍵但不容易判斷的選擇: * 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要不要用更強的藥? * 要不要找其他專科會診? * 要不要收住院,或是轉診? 有時候病情明顯,很好決定。 但更多時候,是模糊混沌的局面,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方向對不對、未來能不能調整。 🧠 面對「醫療選擇」,家長也常感到焦慮 不只醫師,身為家長也經常陷入猶豫: * 小孩咳嗽幾天,要不要吃止咳藥? * 是否該去第二家診所再看一次? * 是否要自費補充益生菌/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 上次聊完常見的蚊蟲叮咬後,果然收到不少家長來訊問診,有圖有真相,小朋友被咬完後出現的紅腫、水泡,常讓爸媽好焦慮。 但其實,有些看起來像是「被咬」的紅疹,其實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 這次 Henry 醫師獲得家長授權,要來分享一個「看起來像蚊子咬,但其實是病毒疹」的案例👇 🧒 小朋友臉頰出疹,像被打巴掌? 家屬傳訊詢問Henry醫師,表示小朋友: ☑️ 沒有食物過敏 ☑️ 沒吃新食物 ☑️ 沒吃藥 ☑️ 沒曬太陽 ☑️ 沒有感冒症狀 但: ✅ 前一天突然臉頰紅腫(不癢不痛) ✅ 右耳後腫脹不適 ✅ 整體精神活力良好 🧠 Henry 醫師一看就想到—— 這很有可能是**「傳染性紅斑」**,也就是俗稱的 「第五病」! 🦠 第五病是什麼? 這是一種由 人類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引起的病毒感染。 🔹 疹子特徵: 臉頰紅腫、像被打了一巴掌,又叫「蘋果病」🍎 接著身體會出現網狀花花的紅疹,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你好, 又到了和您分享臨床見聞的時間了! 今天想聊聊門診常遇到的狀況: 🔍 《B型肝炎反應異常》 體檢報告出現異常,該怎麼看、該不該補打疫苗? 📋 常見檢查項目與意義 大多數體檢會抽兩項: * HBsAg(表面抗原) → 有的話表示:目前感染中 / 是帶原者 * HBsAb(表面抗體) → 有的話表示:曾經感染痊癒 / 有抵抗力 結果如何解讀? * 只有抗原:可能是急性感染中 * 只有抗體:有保護力,可能是痊癒後或打過疫苗 * 都沒有:尚未感染,也沒有抵抗力 * 都有:比較複雜,可能是 * 正在感染,免疫反應剛啟動 * 曾打疫苗但感染到不同亞型病毒 建議過幾個月後追蹤,大多會變成只有抗體(代表有抵抗力) 解讀與建議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體 HBcAb核心抗體 解釋與建議 未具免疫力-無保護力 − − − 尚未感染,但仍有感染風險。建議接種疫苗。 免疫控制-有保護力 − + + 因過去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已康復且無傳染性。不需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