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501《Henry 醫師報報》

1140501《Henry 醫師報報》

(!!!)醫生醫生,她是不是中風了?(!!!)

上個月底,Henry 醫師碰到一位 10 幾歲小女孩來看診,主訴是突然間發現小朋友左半邊臉不能動了。眼睛閉不起來,嘴巴也無法關好,甚至不自覺口水會流出來,爸媽好緊張,帶來求診。

Henry 醫師初步問病史後,便為小朋友執行完整「12 對腦神經」的評估。


插播一下:何謂 12 對腦神經?

就是:

  • I 嗅神經
  • II 視神經
  • III 動眼神經
  • IV 滑車神經
  • V 三叉神經
  • VI 外展神經
  • VII 顏面神經
  • VIII 前庭耳蝸神經
  • IX 舌咽神經
  • X 迷走神經
  • XI 副神經
  • XII 舌下神經

這些神經在解剖學上的意義,是均由腦部直接連接出,而不經由脊髓神經往下發散。每對神經都分左右兩條,所以一共 24 條,主宰我們頭頸部的感覺與運動,有些也參與自主神經功能。


一對一對執行完檢查後,發現純粹只有左側臉部肌肉運動有影響,其他感覺功能、眼睛運動、舌頭運動、聽力都正常。

這代表的是,只有第 7 對腦神經(顏面神經)的左側支受影響。再加上小朋友其他整體狀況也相對穩定,可以研判此病症為:

👉 「貝爾氏麻痺症(Bell's palsy)」
又叫做 「特發性面神經麻痺」


這疾病的歷史可追溯至 1821 年,由一位蘇格蘭醫生查爾斯·貝爾爵士(Sir Charles Bell)首次對此進行了描述,故以他命名。

其主要的病因目前還不清楚,或者是說無法有特別檢驗或檢查去證實。研判是某病毒感染為主要的誘發因素,導致顏面神經的發炎、腫脹和受壓有關,通常在數小時內迅速發展,所以很容易會被聯想到是不是「中風」了啊!


其實 Henry 醫師不是第一次診斷這個疾病了,印象中大概遇過約 5 次,年齡大概都是 10 幾歲的學生(因為 Henry 醫師主要看兒科,所以比較少遇到成人)。

根據統計,每年約每 10 萬人中會有約 50 人患上此症,其實是不算多的。偶爾也會在電視上看到新聞報導名人臉部偏癱,可能就是這個疾病。記得幾年前蔡康永有得過。


雖說病因不清楚,但是治療面倒是挺單純,就是使用高劑量的類固醇,減輕顏面神經的發炎以及消腫,尤其在發病 3 天內使用效果都很好。

📽️ 影片為此個案

0:00
/0:07

📌 Henry 醫師提供線上即時諮詢服務
解決孩子的病痛,也解決您育兒時的無助

🔗 Henry 醫師的個人連結
https://linktr.ee/drhenrychu

Read more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經過了一個月的休假,最近這一周開始在新地點工作。說實在的,心中難免有中年轉職的焦慮不安,有種「啊,也到這年齡了啊」的感覺。學習新事物稍微比較吃力一些,但還是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以謙卑學習的態度,繼續為各位服務。 另一方面,我赫然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出現的紅字變多了!糖化血色素破了 6.0,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也超標了,已然可以稱為是**「代謝症候群」,或是「糖尿病前期」**。雖然身為醫師,我常常看這類病人,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更能感受大家心中的焦慮感。 人生無常,有一天也可能像知名藝人突然面臨重大疾病。這對自身以及身邊所有愛你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震驚的事。因此,我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做好保健。在診所,我會更常接觸到慢性病患者,也期待能就自身的體悟及經驗擴散出去,提供更多健康服務及幫忙。 說到了「代謝症候群」,就讓我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吧。要被歸類為此疾病,要滿足以下條件: * 腰圍: 男生 > 90 公分;女生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成功的人,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做對,而是在重要的決定上,大多做對。 最近讀到這句話,很簡單,卻深刻。 我們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 回頭一想,自己幹過的蠢事還真不少。 研究顯示: 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出超過一萬個決策。 從「今天要不要洗頭」到「孩子生病該不該就醫」,大腦不斷在挑選、判斷、放棄。 這樣的「選擇疲勞」(decision fatigue),說白了,也是一種文明病。 🔍 醫師如何應對選擇困難? 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也常面臨許多關鍵但不容易判斷的選擇: * 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要不要用更強的藥? * 要不要找其他專科會診? * 要不要收住院,或是轉診? 有時候病情明顯,很好決定。 但更多時候,是模糊混沌的局面,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方向對不對、未來能不能調整。 🧠 面對「醫療選擇」,家長也常感到焦慮 不只醫師,身為家長也經常陷入猶豫: * 小孩咳嗽幾天,要不要吃止咳藥? * 是否該去第二家診所再看一次? * 是否要自費補充益生菌/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 上次聊完常見的蚊蟲叮咬後,果然收到不少家長來訊問診,有圖有真相,小朋友被咬完後出現的紅腫、水泡,常讓爸媽好焦慮。 但其實,有些看起來像是「被咬」的紅疹,其實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 這次 Henry 醫師獲得家長授權,要來分享一個「看起來像蚊子咬,但其實是病毒疹」的案例👇 🧒 小朋友臉頰出疹,像被打巴掌? 家屬傳訊詢問Henry醫師,表示小朋友: ☑️ 沒有食物過敏 ☑️ 沒吃新食物 ☑️ 沒吃藥 ☑️ 沒曬太陽 ☑️ 沒有感冒症狀 但: ✅ 前一天突然臉頰紅腫(不癢不痛) ✅ 右耳後腫脹不適 ✅ 整體精神活力良好 🧠 Henry 醫師一看就想到—— 這很有可能是**「傳染性紅斑」**,也就是俗稱的 「第五病」! 🦠 第五病是什麼? 這是一種由 人類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引起的病毒感染。 🔹 疹子特徵: 臉頰紅腫、像被打了一巴掌,又叫「蘋果病」🍎 接著身體會出現網狀花花的紅疹,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你好, 又到了和您分享臨床見聞的時間了! 今天想聊聊門診常遇到的狀況: 🔍 《B型肝炎反應異常》 體檢報告出現異常,該怎麼看、該不該補打疫苗? 📋 常見檢查項目與意義 大多數體檢會抽兩項: * HBsAg(表面抗原) → 有的話表示:目前感染中 / 是帶原者 * HBsAb(表面抗體) → 有的話表示:曾經感染痊癒 / 有抵抗力 結果如何解讀? * 只有抗原:可能是急性感染中 * 只有抗體:有保護力,可能是痊癒後或打過疫苗 * 都沒有:尚未感染,也沒有抵抗力 * 都有:比較複雜,可能是 * 正在感染,免疫反應剛啟動 * 曾打疫苗但感染到不同亞型病毒 建議過幾個月後追蹤,大多會變成只有抗體(代表有抵抗力) 解讀與建議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體 HBcAb核心抗體 解釋與建議 未具免疫力-無保護力 − − − 尚未感染,但仍有感染風險。建議接種疫苗。 免疫控制-有保護力 − + + 因過去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已康復且無傳染性。不需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