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420 <Henry醫師報報>

1140420 <Henry醫師報報>

想像人體是一間組織嚴謹的公司,各個部門分工明確:
【循環部門】負責血液運輸

【消化部門】負責養分吸收

【呼吸部門】負責氧氣供應

【泌尿部門】處理廢物排除

【骨骼肌肉部門】負責支撐與移動

【內分泌部門】則像是公司裡的訊息傳遞中心,分泌各種荷爾蒙指令,協助總經理調控公司資源。

而誰是總經理呢?那就是**【神經部門】**!
尤其是神經部門底下的「自主神經科」,它像是自動化的管理系統,24小時無間斷地協調各部門工作,確保公司穩定營運。


Henry醫師今天想介紹的是,讓很多人感覺身體不適,但常常檢驗檢查一輪後卻無法得到明確結論的問題,就是上述的總經理室功能失能——【自主神經失調】【內分泌失調】


自主神經失調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身體出現各式「怪怪的」感覺,舉凡:
➡️ 心悸、胸悶、呼吸困難
➡️ 腸胃不適、頻尿或便秘
➡️ 睡眠障礙、疲勞感爆表
➡️ 焦慮、憂鬱等情緒起伏

這並不是單一器官的問題,而是整個自動化系統的協調出了狀況。


其中,自主神經科又分為兩大分支:「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兩者互相調節。
本來休息時應由副交感神經主導,若失去主導地位,讓交感神經持續亢奮,就會讓身體其他部門產生上述各對應症狀。

這種狀態下,身體就像一間永遠處於「緊急應變模式」的公司,員工(各部門)疲於奔命,久而久之,自然出現各種大小病痛。


另一方面,內分泌失調也是一個關鍵問題。
內分泌部門靠著荷爾蒙這類化學訊息來協助自主神經指揮不同部門的運作。

內分泌部旗下的重要幹部有非常多,像是腦下腺、甲狀腺、腎上腺、胰腺等等都是。
神經末梢的傳導物質也是一個重要傳令的角色。

這些荷爾蒙分泌不正確——不在該多的時候多,該少的時候少——也同樣會造成上述症狀。
而且更複雜的是,內分泌部門與自主神經科之間緊密互動,兩者一旦其中一邊失衡,另一邊也很容易被牽連出狀況。


Henry醫師雖然是兒科醫師,不過在兒童身上有時候也會看到自主神經或內分泌失調的狀況:
✅ 過動症
✅ 甲狀腺素異常
✅ 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
✅ 兒童高血壓

這些都有某程度的關聯。
更延伸一點來說,
✅ 過敏性鼻炎
✅ 氣喘
✅ 過度換氣
也跟自主神經失調有關。

當然,隨著年紀增加,成年人各器官部位逐漸老化,失調的狀況會愈來愈明顯。


那該怎麼辦呢?
老實說,並不好處理。

除了少數明確可以找出失調原因,例如缺了什麼就補什麼的狀況,常常是沒有有效「治癒」的方法,只能控制並和平共處。

Henry醫師常常會用🔥「體內一把火」🔥來比喻:
我們可以使用各式藥物或處置來「轉小」這把火,可以控制到很小火讓人舒服很多;
但是一旦條件成熟而降火的處置又沒到位,這把火很有可能會再次燒起來。

「過敏」就是如此:可以被好好控制,但無法完全改變體質。


其他還有很多招式,簡單列舉如下(可以以五感區分):

視覺:避免藍光、觀看自然景色
聽覺:聆聽舒緩音樂
嗅覺:芳香療法
觸覺:伸展運動、瑜伽(每週至少三次)、曝曬陽光與自然風
味覺:均衡飲食、減少精製糖、咖啡因、補充有助神經穩定的營養素(B群、鎂、鋅)
其他類(內在節奏調整)

  • 固定睡眠起床時間,避免熬夜
  • 每日15分鐘腹式呼吸或靜坐冥想
  • 每日放空練習、情緒辨識與表達
  • 正向書寫

以上清單或許是老生常談,但的確是經研究證實為調控生理平衡的密技。
每天累積小改變,長期穩定身心自動化系統,就是最佳保養。


Henry醫師提供線上即時諮詢服務,
解決孩子的病痛,也解決您育兒時的無助。

Henry醫師的個人連結:
🔗 https://linktr.ee/drhenrychu

網頁版:
🔗 https://drhenry.ghost.io/

Read more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經過了一個月的休假,最近這一周開始在新地點工作。說實在的,心中難免有中年轉職的焦慮不安,有種「啊,也到這年齡了啊」的感覺。學習新事物稍微比較吃力一些,但還是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以謙卑學習的態度,繼續為各位服務。 另一方面,我赫然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出現的紅字變多了!糖化血色素破了 6.0,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也超標了,已然可以稱為是**「代謝症候群」,或是「糖尿病前期」**。雖然身為醫師,我常常看這類病人,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更能感受大家心中的焦慮感。 人生無常,有一天也可能像知名藝人突然面臨重大疾病。這對自身以及身邊所有愛你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震驚的事。因此,我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做好保健。在診所,我會更常接觸到慢性病患者,也期待能就自身的體悟及經驗擴散出去,提供更多健康服務及幫忙。 說到了「代謝症候群」,就讓我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吧。要被歸類為此疾病,要滿足以下條件: * 腰圍: 男生 > 90 公分;女生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成功的人,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做對,而是在重要的決定上,大多做對。 最近讀到這句話,很簡單,卻深刻。 我們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 回頭一想,自己幹過的蠢事還真不少。 研究顯示: 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出超過一萬個決策。 從「今天要不要洗頭」到「孩子生病該不該就醫」,大腦不斷在挑選、判斷、放棄。 這樣的「選擇疲勞」(decision fatigue),說白了,也是一種文明病。 🔍 醫師如何應對選擇困難? 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也常面臨許多關鍵但不容易判斷的選擇: * 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要不要用更強的藥? * 要不要找其他專科會診? * 要不要收住院,或是轉診? 有時候病情明顯,很好決定。 但更多時候,是模糊混沌的局面,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方向對不對、未來能不能調整。 🧠 面對「醫療選擇」,家長也常感到焦慮 不只醫師,身為家長也經常陷入猶豫: * 小孩咳嗽幾天,要不要吃止咳藥? * 是否該去第二家診所再看一次? * 是否要自費補充益生菌/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 上次聊完常見的蚊蟲叮咬後,果然收到不少家長來訊問診,有圖有真相,小朋友被咬完後出現的紅腫、水泡,常讓爸媽好焦慮。 但其實,有些看起來像是「被咬」的紅疹,其實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 這次 Henry 醫師獲得家長授權,要來分享一個「看起來像蚊子咬,但其實是病毒疹」的案例👇 🧒 小朋友臉頰出疹,像被打巴掌? 家屬傳訊詢問Henry醫師,表示小朋友: ☑️ 沒有食物過敏 ☑️ 沒吃新食物 ☑️ 沒吃藥 ☑️ 沒曬太陽 ☑️ 沒有感冒症狀 但: ✅ 前一天突然臉頰紅腫(不癢不痛) ✅ 右耳後腫脹不適 ✅ 整體精神活力良好 🧠 Henry 醫師一看就想到—— 這很有可能是**「傳染性紅斑」**,也就是俗稱的 「第五病」! 🦠 第五病是什麼? 這是一種由 人類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引起的病毒感染。 🔹 疹子特徵: 臉頰紅腫、像被打了一巴掌,又叫「蘋果病」🍎 接著身體會出現網狀花花的紅疹,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你好, 又到了和您分享臨床見聞的時間了! 今天想聊聊門診常遇到的狀況: 🔍 《B型肝炎反應異常》 體檢報告出現異常,該怎麼看、該不該補打疫苗? 📋 常見檢查項目與意義 大多數體檢會抽兩項: * HBsAg(表面抗原) → 有的話表示:目前感染中 / 是帶原者 * HBsAb(表面抗體) → 有的話表示:曾經感染痊癒 / 有抵抗力 結果如何解讀? * 只有抗原:可能是急性感染中 * 只有抗體:有保護力,可能是痊癒後或打過疫苗 * 都沒有:尚未感染,也沒有抵抗力 * 都有:比較複雜,可能是 * 正在感染,免疫反應剛啟動 * 曾打疫苗但感染到不同亞型病毒 建議過幾個月後追蹤,大多會變成只有抗體(代表有抵抗力) 解讀與建議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體 HBcAb核心抗體 解釋與建議 未具免疫力-無保護力 − − − 尚未感染,但仍有感染風險。建議接種疫苗。 免疫控制-有保護力 − + + 因過去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已康復且無傳染性。不需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