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320 <Henry醫師報報>

上週末,Henry 醫師利用假日到台中參加「氣喘改善教育訓練」,是一整天的課程。一早天還沒亮就起床去搭第一班的高鐵南下,好想睡啊。

議程表

席間聽到演講者說,目前我國的專職胸腔科醫師已經是稀有動物了,尤其是兒童胸腔科醫師更是極度稀有,就像日本壓縮機一樣。雖說是揶揄玩笑話,笑一笑,但事實真是如此。

隨著出生率持續下降中,最新 1 月份統計顯示,出生 9000 多人,但死亡卻有 20000 多人 ,人口淨減少 10000 多人。

看到這份數據的確讓人震驚,對於我國未來的人口結構不免有許多想像。就目前這個趨勢,未來勢必要引進大量外來勞工及外籍配偶,將來社會上一定會有愈來愈高比例的非本國籍家庭與小孩。

Henry 醫師覺得,應該要開始學學周邊國家的語言了,哈哈!要做個對外籍客戶友善的醫師。


再回來說說氣喘

根據統計,大約有 50% 的兒童有「過敏性鼻炎」,其中又有一半更進一步發展成「氣喘」。換句話說,各位身邊的孩子,不管是自己的,還是親朋好友的,有一半的小朋友有鼻子過敏,而近 1/4 的小朋友有氣喘,這比例其實相當高!

折磨人的是,過敏與氣喘的症狀,與病毒感冒基本上類似,都是咳嗽加流鼻水。因此,許多家長覺得孩子怎麼一直感冒、看醫生都沒好,其實很大比例是「過敏 + 氣喘」在反覆發作而沒有被控制下來。

許多家長在診間問 Henry 醫師:「我們已經在吃欣流了耶,怎麼都沒有效?」

來,看過來!

在氣喘指引裡,欣流前面有一個更首選的藥物,叫做 ICS (吸入型類固醇)。在整場教育訓練中提到,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的氣喘指引,近年都強調 ICS 為氣喘控制的第一線藥物

5歲以下兒童適用之階梯式治療
6~11歲以下兒童適用之階梯式治療

但…… (!) 小朋友不會用啊 (!)

這是現實上最大的挑戰。很多狀況是依指引開立藥物,但實際使用經驗很差:

  • 小朋友哭鬧不肯用。
  • 吸了好像沒吸進去。
  • 吸進去了,但都留在口腔裡,沒有正確深吸進肺部,導致無效治療。

所以只好退一步,尋求替代藥物,也就是 欣流。一天一顆,睡前服用,而且不苦,可以咬碎,太好用了!

……但,效果就是比較沒那麼好。

一旦天氣變化,氣喘症狀就容易加重,必須升級治療,使用氣喘擴張劑 + 口服類固醇,甚至需要 靜脈注射型類固醇

「類固醇耶,不好吧?」

Henry 醫師知道大家的顧慮。

再說給你聽!

根據研究顯示,長期使用 ICS 的個案與一般常人成年後的身高差異,只有 0.7% (!?),根本沒有顯著的差別!

反而是 長期處於氣喘發作、沒有好好控制,導致作息與睡眠時間不協調,這才是更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主因。

之前文章有分享過,影響孩子最終身高的四大要素:

  1. 遺傳基因
  2. 營養
  3. 睡眠
  4. 運動

生長因子主要在睡眠期分泌,所以與其擔心 ICS 的副作用而不使用,反而是 反覆氣喘、睡不好 影響更大!

那該怎麼使用呢?

市面上的吸入劑型主要分為兩大類:

  • 噴霧式
  • 乾粉式

品牌眾多就不一一說明,Henry 醫師總結一個最大關鍵:

👉 先好好吐氣 → 按下去或打開 → 再一鼓作氣深吸進去

這三個步驟流暢執行,應該就沒有問題了!


線上即時諮詢服務

「高燒不退、嘔吐腹瀉、食慾不振、連日狂咳、劇痛大哭」

當孩子正經歷上述病痛時,照顧者一定感到心急與焦慮。

Henry 醫師提供 線上即時諮詢 服務,若有需要,也可即刻聯絡醫院安排進階處理,幫助孩子解除病痛,也減輕家長的無助與焦慮。

📌 Henry 醫師的個人連結:https://linktr.ee/drhenrychu

Read more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1140810《Henry醫師報報》-代謝症候群:我的紅字警訊

經過了一個月的休假,最近這一周開始在新地點工作。說實在的,心中難免有中年轉職的焦慮不安,有種「啊,也到這年齡了啊」的感覺。學習新事物稍微比較吃力一些,但還是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以謙卑學習的態度,繼續為各位服務。 另一方面,我赫然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出現的紅字變多了!糖化血色素破了 6.0,三酸甘油酯以及低密度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也超標了,已然可以稱為是**「代謝症候群」,或是「糖尿病前期」**。雖然身為醫師,我常常看這類病人,但發生在自己身上,才更能感受大家心中的焦慮感。 人生無常,有一天也可能像知名藝人突然面臨重大疾病。這對自身以及身邊所有愛你的人,都是一件非常震驚的事。因此,我必須好好面對自己的身體,做好保健。在診所,我會更常接觸到慢性病患者,也期待能就自身的體悟及經驗擴散出去,提供更多健康服務及幫忙。 說到了「代謝症候群」,就讓我來跟大家說明一下吧。要被歸類為此疾病,要滿足以下條件: * 腰圍: 男生 > 90 公分;女生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1140730《Henry醫師報報》:孩子健康的決策地圖,你畫對了幾條?

成功的人,不是每一個決定都做對,而是在重要的決定上,大多做對。 最近讀到這句話,很簡單,卻深刻。 我們身而為人,本來就會犯錯。 回頭一想,自己幹過的蠢事還真不少。 研究顯示: 一個人每天平均要做出超過一萬個決策。 從「今天要不要洗頭」到「孩子生病該不該就醫」,大腦不斷在挑選、判斷、放棄。 這樣的「選擇疲勞」(decision fatigue),說白了,也是一種文明病。 🔍 醫師如何應對選擇困難? 在我的行醫經驗中,也常面臨許多關鍵但不容易判斷的選擇: * 要不要安排進一步檢查? * 要不要用更強的藥? * 要不要找其他專科會診? * 要不要收住院,或是轉診? 有時候病情明顯,很好決定。 但更多時候,是模糊混沌的局面,只有等結果出來後,才知道方向對不對、未來能不能調整。 🧠 面對「醫療選擇」,家長也常感到焦慮 不只醫師,身為家長也經常陷入猶豫: * 小孩咳嗽幾天,要不要吃止咳藥? * 是否該去第二家診所再看一次? * 是否要自費補充益生菌/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1140720《Henry 醫師報報》-- 臉紅不是打巴掌!孩子這樣的紅疹,其實是「蘋果病」

👋 上次聊完常見的蚊蟲叮咬後,果然收到不少家長來訊問診,有圖有真相,小朋友被咬完後出現的紅腫、水泡,常讓爸媽好焦慮。 但其實,有些看起來像是「被咬」的紅疹,其實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反應! 這次 Henry 醫師獲得家長授權,要來分享一個「看起來像蚊子咬,但其實是病毒疹」的案例👇 🧒 小朋友臉頰出疹,像被打巴掌? 家屬傳訊詢問Henry醫師,表示小朋友: ☑️ 沒有食物過敏 ☑️ 沒吃新食物 ☑️ 沒吃藥 ☑️ 沒曬太陽 ☑️ 沒有感冒症狀 但: ✅ 前一天突然臉頰紅腫(不癢不痛) ✅ 右耳後腫脹不適 ✅ 整體精神活力良好 🧠 Henry 醫師一看就想到—— 這很有可能是**「傳染性紅斑」**,也就是俗稱的 「第五病」! 🦠 第五病是什麼? 這是一種由 人類微小病毒B19(Parvovirus B19) 引起的病毒感染。 🔹 疹子特徵: 臉頰紅腫、像被打了一巴掌,又叫「蘋果病」🍎 接著身體會出現網狀花花的紅疹,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1140710《Henry醫師報報》- B型肝炎與環境毒素

你好, 又到了和您分享臨床見聞的時間了! 今天想聊聊門診常遇到的狀況: 🔍 《B型肝炎反應異常》 體檢報告出現異常,該怎麼看、該不該補打疫苗? 📋 常見檢查項目與意義 大多數體檢會抽兩項: * HBsAg(表面抗原) → 有的話表示:目前感染中 / 是帶原者 * HBsAb(表面抗體) → 有的話表示:曾經感染痊癒 / 有抵抗力 結果如何解讀? * 只有抗原:可能是急性感染中 * 只有抗體:有保護力,可能是痊癒後或打過疫苗 * 都沒有:尚未感染,也沒有抵抗力 * 都有:比較複雜,可能是 * 正在感染,免疫反應剛啟動 * 曾打疫苗但感染到不同亞型病毒 建議過幾個月後追蹤,大多會變成只有抗體(代表有抵抗力) 解讀與建議 HBsAg表面抗原 HBsAb表面抗體 HBcAb核心抗體 解釋與建議 未具免疫力-無保護力 − − − 尚未感染,但仍有感染風險。建議接種疫苗。 免疫控制-有保護力 − + + 因過去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已康復且無傳染性。不需接種疫苗。